五羖大夫——百里奚
時間:2022-05-25 字體大小:【 大 中 小 】 瀏覽次數(shù):
百里奚(公元前724—約前624年)字井伯,春秋時虞國人,平陸七賢之一。今平陸縣槐下村是其故里。百里奚有才學(xué)而家境貧寒,三十歲才娶妻杜氏,生一子叫孟明視。為了度日,杜氏勸他出外找事。臨行前,備了些酒菜,沒有肉,宰了老母雞,沒有柴,燒了破門閂,又煮了米飯,熬了些白菜,飽餐一頓。杜氏再三叮嚀:“富貴了,勿相忘!”
誰知事與愿違,百里溪到齊國,沒找下事,錢也花光了,又害了病,只好討飯,又到了宋國,已四十多歲了,還沒找下事。這時,他結(jié)識了一個朋友,名叫蹇叔,拜為兄長。他們又先后到了周地,仍然大失所望,不免想念家小,意欲還鄉(xiāng)。正好蹇叔也想到虞國去看望他的老朋友——虞國上大夫?qū)m之奇,二人便同路回到虞國。百里溪回到家鄉(xiāng),卻不見妻子,鄰人也沒有知道其下落的,因而傷心掉淚。只好和蹇叔一起,請宮之奇引他們?nèi)ヒ娪菥e渴逯烙菥澬±皇怯凶鳛榈娜耍辉冈谶@里做官,便回家去了。百里奚不愿再奔跑了,就留下當(dāng)了個中大夫。
公元前655年冬,晉獻(xiàn)公用荀息之謀,以千里馬和白璧作誘餌,向虞國借路去攻打虞國南邊的虢國,這就是“假虞伐虢”。宮之奇勸阻虞君說:“虞虢如唇齒相依,唇亡齒寒,虢亡虞不能幸存。”但虞君不聽,宮之奇料定虞國必亡,便攜帶全家老小逃到外地去了。百里奚見宮之奇的話虞君都不聽,知道自己說了也無用,便不作聲。晉國大軍在滅虢的歸途中,順便把虞國也滅了。白璧和千里馬自然又回到了晉國。虞君和百里奚都當(dāng)了晉國的俘虜。
后來,秦穆公向晉國求婚,晉國用很多奴隸陪嫁,百里奚也是其中之一。他覺得可恥,半路逃跑到楚國。楚國人把他當(dāng)作奸細(xì)抓了起來,他說是難民,楚國人見他上了年紀(jì)就放了他,問他會干什么,他說會看牛,楚國人就叫他看牛。他卻有一套養(yǎng)牛的本領(lǐng),很快把牛喂肥了,名氣傳到楚王那里,又叫他到南海去牧馬。
秦穆公見陪嫁奴隸中有百里奚之名,而不見其人,便追問起來。有人說百里奚有才能,引起了秦穆公的重視,便派人打聽到百里奚的下落,準(zhǔn)備用重金向楚王去求。有個大臣提醒秦穆公說:“楚王不用百里奚,是不知道這個人的才能,我們?nèi)绻弥亟鹑デ螅偷扔诎寻倮镛傻牟鸥筛嬖V了楚王,他必然留下自用,豈能放走。”于是,秦穆公按照奴隸價格派人到楚國,用五張羊皮把百里奚換了回來。這已是秦穆公婚后的第二年,公元前654年的事了。
百里溪一到秦國,秦穆公就派人迎接。穆公見百里奚滿頭白發(fā),便問:“多大歲數(shù)了?”百里奚說:“才七十歲。”穆公嘆道:“可惜老了!”百里奚不服氣地說:“要我上山打虎,我確實是老了,要我坐下來商量朝廷大事,我要比姜太公還小十歲哩,怎么能說老呢?”穆公覺得有理,就和他談起富國強(qiáng)兵的大事,一連談了三天,越發(fā)覺得他是個了不起的人才,便請他當(dāng)上卿,委以國政。因是用五張羊皮換來的,所以被稱為五羖大夫,又因他曾在楚國看牛,所以又說他舉于牛口之下。他又介紹騫叔來到秦國,也被重用。騫叔當(dāng)了右庶長,他當(dāng)了左庶長,位皆上卿,謂之“二相”。
有一天,百里奚在家里請客,樂工在堂下演戲,相府一個洗衣服的老媽子說她懂得音樂,也來彈琴唱歌。百里奚正在興頭上,就允許她唱歌,只聽她唱道:
百里奚,五羊皮!
憶別時,烹伏雌春黃韭,
炊門閂,今日富貴忘我為?
百里奚,五羊皮!
父梁肉,子啼饑,
夫文繡,妻汗衣,
嗟乎!富貴忘我為?
百里溪,五羊皮!
昔之日,君行而我啼,
今之日,君之而離我,
嗟乎!富貴忘我為?
百里奚聽了發(fā)愣,叫過來一問,竟是自己的老妻杜氏,就抱著她哭起來。杜氏是怎樣到這里來的呢?原來,百里奚走后,和兒子勤儉度日,不幸遇上災(zāi)年,只好和兒子逃荒,歷盡千辛萬苦來到秦國,她每天給人縫縫洗洗,將就過活。兒子孟明視聽說國君新用一相,名叫百里奚,是用五張羊皮換回的,心想或許就是父親。回家對母親一說,杜氏也起了疑心,便想盡辦法,到相府去洗衣服。相府的人見她勤快利落,都喜歡她,可是相國的面又怎么能見到呢?恰好,相府設(shè)宴請客,就乘機(jī)演唱,得以夫妻相會,全家團(tuán)圓,兒子孟明視也在秦國當(dāng)了大夫。
百里奚受到秦穆公的重用,便盡心力輔佐秦穆公,把全部才能都發(fā)揮出來。他出以公心,薦賢選才,推薦蹇叔位于自己之上,而百里奚卻情愿作助手,這表現(xiàn)了他的高尚情操和寬廣胸懷。他有卓越的政治和軍事才能,當(dāng)了六、七年的相國,“東伐鄭,三置晉軍,一救荊禍”,中原諸侯個個佩服,西方小國都來歸附。他還注意睦鄰關(guān)系,公元前647年晉國遭到荒年,向秦求助,秦穆公征求大臣意見,百里奚說:“天災(zāi)流行,國家代有,救災(zāi)恤鄰,行道有福。”促成了秦輸栗于晉,“自雍及降相繼”,史稱“泛舟之役”,寫下了光輝的一頁。他執(zhí)政后,處處為老百姓著想,減輕兵役,不亂用刑罰,叫老百姓安居樂業(yè),使生產(chǎn)有了很大發(fā)展。百里奚個人生活非常儉樸,工作非常勤懇,平易近人,毫不特殊。史稱他“勞不坐乘,暑不張蓋,行于國中,從不車乘,不操不戈。”全國上下都很信任他。由于百里奚和其他一些著名人物共秦政,使秦國在短短六、七年功夫,變成了春秋的霸主。因此,史家稱百里奚為秦之賢相,對他的功勛給予很高的評價。虞王不用百里奚而亡,秦穆公重用百里奚而霸。是對人才作用的最好說明。
由于百里奚建樹了不朽的功勛,所以他死后,“秦國男女流涕,如喪考妣,童子不歌謠,舂者不相杵”。史家評論他“膏澤下于民,令聞傳于后。”確是個杰出的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