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果老
時間:2021-04-26 信息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 字體大小:【 大 中 小 】 瀏覽次數(shù):
張果老是傳說“八大仙”中的人物之一,八仙居于道教。道教在南北朝時期,已從民間流行的宗教被封建王朝利用,改為為統(tǒng)治階級服務的御用道教。隋王朝雖然大力提倡佛教,但也不排斥道教,李唐王朝更認為是老子李聃的后裔,尊重道教既可以借神權提高皇族的地位,又可以用道教麻痹人民的思想意識,如此看來,唐玄宗來平陸“上仙莊”,屈尊尋訪張果老是可信的。
傳說,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做皇帝后,為了很好地治理國家,積極招募選拔人才。時任其龍圖閣舍人的裴悟(代為皇帝起草圣旨的官員),系平陸縣常樂村人,近鄰于張果老的“上仙莊”,便向唐玄宗面薦同鄉(xiāng),就是平陸縣張村鎮(zhèn)云蓋寺上仙莊的張果老。唐玄宗聆聽舉薦后,深愛張果老這一奇人和他的才干,便數(shù)派使者到上仙莊邀請張果老,并要拜他為國師,均被拒絕,于是,唐玄宗便御駕親赴平陸上仙莊。上仙莊原名是“上莊”,因唐玄宗崇道尊賢,又鑒于是張果老的出生和修煉之地,便當即賜名“上仙莊”。
傳說,在上古的時候,中條山腰的上莊有個山洞,山洞內(nèi)住著一群蝙蝠,約有數(shù)百只之多,其中一只白蝙蝠,因受老子李聃的點化,吸食天地之間的靈氣精華,歷經(jīng)萬年的修煉,幻化成一位英俊的男子,他仁義善良,上知蒼天理數(shù),下懂民間巧匠之術,老子命其名為張果。張果的含義是:張開博大的胸懷和治世的法術,以練成道家的正果。因為張果經(jīng)常賜善于人,又教人不淫不邪,不偷不貪,寬容大度,和睦相處,知榮知恥,幫人測定黃道吉日,求吉避禍,于是,人人都尊他為仙人。張果曾修煉過的山洞,自然也被人們譽為“仙人洞”或“神仙洞”。后來,張果被菩薩封入八大仙之列,因他在八仙之中年齡居長,又被稱為“張果老”。
張果老幻化成人間凡人后,同當?shù)匾慌咏Y為夫妻,成為上莊唯一的一戶。張果夫婦和鄰村的父老弟兄聯(lián)合制做石磨、木具、煉銅冶鐵,制造鋤、鐮、镢、犁、耙,開墾土地,種植五谷,建構房屋,使當?shù)氐纳a(chǎn)條件不斷改善,不斷提高,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好的改善。人們戰(zhàn)勝自然災害的能力也不斷增強,于是,也影響了周邊的十里八鄉(xiāng),張果的智慧和為人也就迅速遠傳他方。
張果夫婦在山上培植了五畝柿子園,每年秋季,在柿子成熟后,他們夫婦親自制削刀、旋車,將柿子去皮,再經(jīng)曬、涼、捂、放過程,制成美味蜜甜的柿餅,或作貢品,或作禮品,或推到市場作商品出售,都很受人們的歡迎。
張果夫婦將出售柿餅得到的錢幣,用來買生放生,將別人從河里捕到的魚、蟹,從天空、懸崖、樹杈捉到的飛禽,從山林捕到的走獸,都買來放生,使之再回歸大自然。有些人不理解張果夫婦買生放生的做法,張果便耐心地給他們解釋說,人也好,飛禽走獸也好,就是花草樹木,都是老子李聃的兒女們,都有活生生的生命,和人類都是兄弟姐妹,要生存誰也離不開誰,只有共生才能永遠共存,只能相互保護,絕不能傷害。在張果的勸說教化下,中條山一帶就成了人和其它生物和諧相處之地。至今,張村垣一帶的山村,凡見小孩傷害飛禽之事便有老人出面干涉,并講解人與自然共生的道理。
傳說,民間傳統(tǒng)的將柿子加工成柿餅的技術就是張果老夫婦創(chuàng)造的。
張果老在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上的創(chuàng)新及其影響,和他對天文地理和人類命運的善舉及解釋,加上他神話般的傳說,在民間盛傳不衰,一直傳到皇宮。新唐書記載,張果老自稱有數(shù)百歲,武則天稱帝后,曾使使者召見他,他裝死不就。后來,唐玄宗派裴悟、徐蛟邀請,張果老均托詞揚國忠在朝專權害國不赴,玄宗御駕親自召見,張果老仍以裝死不應。后來,他為了逃避皇帝召見,騎著毛驢背井離鄉(xiāng),云游四海。
在張果老離開家鄉(xiāng)時,還是想多看一眼家鄉(xiāng),他就把臉朝后騎在毛驢背上,毛驢馱著他一邊向前走,他一邊再看看他依依不舍的家鄉(xiāng)。
于是,后來就有了張果老倒騎毛驢云游四海的說法。
據(jù)說,在宋朝年間,大將楊宗保在翼城縣發(fā)現(xiàn)了張果老,看見他騎著毛驢慢悠悠地在路上行走,楊宗保好奇地騎著千里馬加鞭追趕,但始終沒能追趕上。